定州焖子有一个与苏东坡相关的传说和故事。
据传说,定州焖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,当时苏东坡被任命为定州知州。在苏东坡到任之前,定州及周边地区遭受了连续的旱灾和洪涝灾害,导致灾民生活困苦。苏东坡上任后,他积极向皇帝呈报灾情,并亲自率领人员前往各村赈济灾民。
然而,由于灾民众多,肉食却十分匮乏。为了让更多的灾民能够享用到肉食,苏东坡想出了一种替代的办法。他命令人们将肉汤和碎肉放入当地的棱子面(荞麦面)中熬制成块状,然后切成小块分发给灾民。这种用肉汤和面熬制的食物被称为"焖子"。
这种以肉汤和面为主要原料的焖子在赈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因此逐渐流传开来。定州焖子因其独特的香味、精心的加工和美观的外观而受到人们的喜爱。它的外表油亮,结构紧密,切开后肉和面呈现红白相间的色彩,口感香、糯、滑。经过加热后食用更加美味可口。
因此,苏东坡在赈灾中创造的焖子制作方法流传至今,成为定州市最具代表性的食物之一。这个传说也使得定州焖子与苏东坡的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,成为了焖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