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釉碗,作为中国瓷器的著名传统颜色釉之一,以瓷质细腻、线条明快流畅、造型端庄浑朴、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。其色调的形成,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,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。然而,也有些青瓷因含铁不纯,还原气氛不充足,色调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。
此外,“青釉”并不表示颜色纯粹为青色,实际上它可以包含月白、天青、粉青、梅子青、豆青、豆绿、翠青等多种色彩,但总能泛出一点青绿色。在古代南方,青釉是瓷器最早的颜色釉。而在南方和北方所烧制的青瓷则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色:南方青瓷一般胎质坚硬细腻,呈淡灰色,釉色晶莹纯净;北方青瓷胎体厚重,玻璃质感强,流动性大,釉面有细密的开片,釉色青中泛黄。
这种独特的陶瓷制品早在商周时期就有所出现,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,到东汉有了重大突破。到了明清时期,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,青釉瓷器更是成为了“海上丝绸之路”上的重要出口商品。